我常常提醒爸媽,不要期待孩子一開始就願意吃東西,一開始就願意接受新食物,更不要強迫孩子吃東西。為什麼呢?
因為吃一點也不容易,不是單純的坐下然後開始吃這麼簡單,吃一口食物涉及了32個步驟!
這32個步驟分別歸在以下6個主要的步驟裡。
內容目錄
簡單說明6個主要『吃的步驟』
1. 對食物的耐受度
孩子對食物在同一個空間、食物在餐桌上、食物在盤子上的耐受度。
2. 與食物的互動
孩子用餐具或其他東西觸碰食物。
3. 對食物氣味的接受度
對氣味在同一個空間、氣味在桌上、氣味在面前的接受度。
4. 觸碰食物
用指尖碰食物、用手拿起食物、用鼻子嘴唇等身體其他部位碰食物。
5. 品嚐食物
舔食物、咬一口立刻吐出來、咬一口含在嘴裡還是吐出來、咬一口咀嚼幾次後吐出來。
6. 吃(完成咀嚼及吞嚥動作)
發現了嗎?吃(包括完成咀嚼及吞嚥動作)是最後一個步驟。前面任何一個環節出狀況都可能導致孩子不願意吃。有些孩子能超前跳過步驟,但有些孩子需要協助才能往下一個步驟。
舉例來說:如果孩子只用餐具碰餐盤上的花椰菜(停留在主要步驟2- 與食物的互動),可以試著讓孩子把買回家的花椰菜整袋放到冰箱,或是用餐時請孩子幫忙夾花椰菜,慢慢引導孩子往下一個步驟前進。
如果食物上桌,孩子只願意拿起來,咬一口立刻吐出來,這並不能表示孩子不喜歡這食物,有可能是孩子當下停留在步驟5,還沒準備好要完成步驟6-吃下這個食物。
了解『吃的步驟』不僅能讓照顧者更有耐心及同理心,明白吃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,更能在孩子需要協助的時候提供或尋求適當的幫助。
建立無壓的用餐環境
身為照顧者,我們擔心孩子的飲食,我們試圖找到方法讓孩子吃得更多更健康。事實上,照顧者可以提供健康的飲食,但是,找到方法讓孩子願意吃卻不總是那麼容易。
相信許多爸爸媽媽都聽過,『讓孩子餓一點孩子就會吃』,實際執行發現自己孩子還是不願意吃呢?
了解『吃的步驟』,吃不是『照顧者提供,孩子吃』這樣簡單後,不管孩子需不需要醫療人員的進一步介入及協助,可以肯定的是,無壓用餐環境是改善孩子進食情況的關鍵。
壓力在哪裡?哪些言語/作法會增加用餐壓力?
明顯壓力
- 當孩子拒絕食物時,強迫孩子吃一口,甚至吃完餐盤裡所有食物。
- 告訴孩子他的兄弟姐妹正在吃他不願意吃的食物。
- 例:你弟弟都吃花椰菜你為什麼不吃?
- 告訴孩子不吃完就會失去他最喜歡的玩具或是被懲罰。
- 例:午餐不吃完就不讓你吃下午的點心。
- 告訴孩子再吃幾口或是吃完就能得到OOXX。
- 例:吃完這青菜就讓你吃冰淇淋。
- 告訴孩子你不吃等等就會餓肚子。
- 照顧者生氣,要孩子吃掉食物。
稍微不明顯的壓力
- 即便知道孩子可以自己吃,還是餵孩子讓他們把整餐吃完。
- 告訴孩子某樣食物很好吃,他一定會喜歡,盯著(等待)孩子嘗試食物。
- 告訴孩子某樣食物很營養,吃了對身體好。
- 例:多吃一點魚會讓腦袋變聰明喲。
- 餐盤上放過多的食物。
- 照顧者對孩子不吃感到失望(要隱藏不容易)。
- 例:媽媽花了很多時間煮耶,你不吃嗎?
- 照顧者缺乏一致性,如:媽媽說不吃沒關係,爸爸說吃吃看吧。
- 要孩子摸摸看或是舔舔看食物 (有些孩子就是不願意)。
- 列一個清單,反覆要孩子練習吃某些食物。
有發現嗎?壓力無所不在!!!不管您現在遇到孩子怎麼樣的進食問題,檢視一下是不是無意間給孩子壓力,先試著減少壓力,再來找方法解決現階段的問題吧。
孩子不吃,又要維持無壓的用餐環境,該怎麼辦?
語氣自然不帶情緒的說,沒關係,你可以不一定要吃。清楚讓孩子知道他什麼時候可以吃下一餐。
舉例來說:
午餐時間,孩子說他不想吃。
答:沒關係,你不吃沒關係,但下一餐點心就是下午三點。
一開始孩子可能不一定能接受要等到下一餐,餓了或許就討其他食物吃,照顧者要設定清楚的規範,讓孩子慢慢理解不吃就要等到下一餐,決定不吃就要為自己負責。善用方法不僅不會破壞親子關係,還能幫助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。